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。長江流域人口眾多,是我國經(jīng)濟最發(fā)達地區(qū)之一,也是我國的主要糧食產(chǎn)區(qū)。但是長江水患一直是影響長江流域發(fā)展的一大危害。古往今來,長江流域發(fā)生過多次大洪水,情況如下:
1870年(清同治九年)長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來水為主的特大洪水,上游于流重慶至宜昌河段出現(xiàn)了數(shù)百年來最高洪水位,至今仍保持歷史最高值的記錄。宜昌站洪峰流量達100500立方米每秒,30天最大洪量1650億立方米,是自1153年(宋紹興二十三年)以來的最大洪水。同年,長江中游洞庭湖和漢江也發(fā)生了較大洪水,洪水在宜昌至漢口之間大量決口分洪,圩堤普遍潰決,荊江大堤雖未決口,但監(jiān)利以下荊江北岸堤防多處潰決,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區(qū)一片汪洋,南岸松滋縣龐家灣黃家埠潰堤,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。在湖泊洼地滯蓄情況下,漢口站實測洪峰水位27.36m,洪峰流量66000立方米每秒。
1931年的長江大洪水,使九省通衢的大武漢成為澤國。(資料圖片)
1931年氣候反常,長時間的降雨,造成全國性的大水災。其中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蘇、山東、河南八省災情最重,是20世紀受災范圍最廣、災情最重的一年。該年長江流域汛期提前,中游兩湖的湘江和贛江4月份就出現(xiàn)了全年最大洪水,上游氓江發(fā)生大洪水,干流寸灘站洪峰流量63600立方米每秒,宜昌站洪峰流量64600立方米每秒,沙市站最高水位43.85m,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每秒。7月中旬,漢口站水位達26.93m時,丹水池堤防決口,漢口市區(qū)被淹。上游大洪水來臨以后,在沿江沿湖多處決口分洪的情況下,漢口站洪峰水位28.28m,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每秒。漢口以上最大60天洪量為3302億立方米,略小于1954年。如果沒有河湖潰口調(diào)蓄洪水,漢口站最大流量將達113000立方米,大大超過河道泄洪能力。
1954年長江流域大洪水,淹死3.4萬人(資料圖片)
1954年長江發(fā)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,長江中下游洪水與川水遭遇。該年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雨季提前到來,洪水發(fā)生也比一般年份早,洞庭湖、鄱陽湖水系于4月份即進入汛期,長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續(xù)時間長,漢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線超過警戒水位,超警歷時一般在100天~135天,中下游洪水位全線突破當時的歷史最高值。該年長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每秒,在無奈情況下考慮荊江分洪方案,雖保住武漢市,但受災人口1890萬,淹死3.4萬人,淹沒良田317萬公頃,損失數(shù)十億元。在荊江采取分洪措施后,沙市最高水位仍達44.67m;中游漢口站最高水位29.73m,超過1931年的最高水位,相應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;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.64m,相應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。最大30天洪量,1954年分洪潰口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。
1998年是繼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,長江中下游干流沙市至螺山、武穴至九江共計359km的河段水位超過了歷史最高水位。鄱陽湖水系五河、洞庭湖水系四水發(fā)生大洪水后,長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繼發(fā)生了較大洪水,長江上游接連出現(xiàn)八次洪峰。據(jù)初步分析,1998年7月、8月,長江上游來水量略大于1954年,中、下游水量略小于1954年。1998年最大30天洪量,宜昌、漢口、大通站分別為1379億立方米、1885億立方米和2193億立方米,而1954年上述三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別為1386億立方米、2182億立方米和2576億立方米??傮w而言,1998年洪水小于1954年。
2010年7月開始,受持續(xù)強降雨影響,長江流域多處發(fā)生超警戒洪水,中下游干流不同地點水位上漲。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、占中國陸地面積18.8%的長江全面進入汛期,沿江各地區(qū)進入全力備戰(zhàn)洪水狀態(tài),長江流域面臨著20年來的最高水位。